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在线>科研之窗>详细内容

摩擦起电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22 13:43:52 浏览次数: 【字体:

题目:摩擦起电

观察人: 孙燕

观察地点:探索乐园

观察对象:潘奕帆、唐礼茗、徐梦超

观察时间:2020.11

观察与记录:

静电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现象,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我们组织了“摩擦起电”的科学活动。

一、小游戏“小纸片被吸起来了”

孩子们通过这个游戏(用绸布快速地摩擦塑料小棒,小棒吸起了小纸片),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呢?孩子们被游戏吸引住了,纷纷做出了不同的猜测:有的说塑料小棒上有胶水;有的猜绸布是湿的……但经过验证,这些“原因”都不成立。小罗说:“爸爸对我说过,因为布上带电所以能吸小纸片。”虽然他说得不准确但已经有些接近原理了。当我总结小棒在布上来回摩擦就会产生静电、小棒就能把小纸片吸上来时,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游戏“跃跃欲试”了。

二、猜一猜“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吸起小纸片”

经过对游戏的尝试,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提出新的问题帮助孩子们进一步探索“除了塑料小棒,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尺子、橡皮、彩纸、积木、磁铁、玻璃、吸管等等。我鼓励孩子们将猜想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到科学区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高兴地去尝试了。

三、试一试 “看看我的想法对不对”

经过猜想验证,孩子们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在他们的记录中,有的方法很有创意。像有的幼儿在记录塑料尺子和绸布摩擦后能吸小纸片时,首先在记录纸上画个长方形并标上1234等数字代表尺子,后面画个笑脸代表自己的猜想是对的,很有意思。

四、新发现 “我穿衣服时找到了静电”

活动并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而是持续地进行着,孩子们的猜想越来越多并基本了解了“摩擦起电”这一现象。有的家长也很感兴趣,参与到活动中来。茗茗说,晚上脱毛衣会听到“嘶啦”的声音,早上穿毛衣头发竖起来了。这肯定是静电在发挥威力。是怎么回事吗?经过资料的搜集与讨论,大家知道原来是毛衣和头发摩擦产生了静电。孩子们的发现越来越多,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记录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趣。围绕记录,我们又展开了交流与讨论,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怎样记录新发现 “我可以画出来”

孩子们探索的范围越来越大、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记录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记录的目的不变,就是让自己也让大家看明白实验的结果。我鼓励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录,很多孩子选择了绘画的方式。奇奇在记录纸左侧画了一件毛衣、中间画了一个头发竖着的小孩、右侧画了两个钩并解释说:“因为我和甜甜都试过了、都成功了,所以画上两个钩。”从孩子的记录与表达中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有了建立科学记录的意识,验证的活动可以深入地开展下去。

六、交流与讨论 “我们的发现”

最后,将孩子们的猜想和实验验证的记录都展示到了主题墙上,孩子们可以查看自己或同伴的记录,重温实验经历或找寻不一样的实验方法,形成了互相学习的好氛围。

d7d504e41cde42e396ca47c9578dec7c.Jpeg  9ffaf1f509e849fa9a06476b46e74cf7.Jpeg

bd4788b610c1452890c7bb7ea501c06e.Jpeg   e902087b0c7e4271be5d1d24d510f244.Jpeg   abc8e9bc5ab34ed99148a8728bbbfbcf.Jpeg

解读与分析:

“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下的一个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原因—猜想—验证—新的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达”,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充分讨论与实践并在探究中获得快乐与成长。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识别一对经摩擦能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而且能够想出各种办法记录下实验结果,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目标。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互相交流,取得的效果较好。

支持与策略:

大班幼儿对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很感兴趣,活动开展后还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带动孩子们,而且家长会更积极地帮孩子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材料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下去、共同体验科学探索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家长更理解老师预设这个活动的目的、理解孩子们积极探索的原因,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